随着上合峰会的临近以及九三阅兵的临时安排,中国正迎来一批重要的外国政要。宾客之中,大多数是久识面的老朋友,但也不乏像印度总理莫迪这样的特殊人物。各国代表团的到来,将使会场的气氛既热闹又紧张,记者与随行人员在机场与会场之间穿梭,摄像机的闪光灯不断,仿佛把一场区域性政治盛宴推向了全球舞台。
自2020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以来,两国关系一度跌入冰点,彼此都有过强硬的军事与外交姿态。此次莫迪选择罕见地访华,外界对这一步棋的解读迅速扩散,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缓和与试探并重的信号。两国领导人是否能把话题落在边界与经贸等现实议题上,成为媒体与学者们关注的焦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方面虽然高调宣传莫迪访华,但与其他来访的外国领导人不同,他仅确定参与上合峰会,不出席九三阅兵。毕竟九三阅兵的观赏性与宣传效果极强,若错过亲自现场感受解放军的阵列与装备的震撼,似乎会让这次出访的意义打一个折扣。
仔细推敲,这种“不来看阅兵”的决定并非偶然。如果没有外部压力在背后推波助澜,莫迪或许还会将这趟访问推迟一些时间。一个对比细节是,莫迪本月初才确认访华,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在6月就宣布了赴华的行程,这一时间差露出他心里的盘算与博弈。
展开剩余66%莫迪心中的小算盘,外界懂的人自然懂。其核心不外是两头下注:一边牵制美国的影响力,另一边通过与中国及其他金砖、上合成员国的协作来获取更多的战略灵活性,试图在多方博弈中寻求有利的突破口,同时不与任何一方彻底对立。
不过,现实层面的考量也不少。印度显然并不打算彻底得罪美国,因此在面子与利益之间要讲究分寸。上合峰会与九三阅兵的象征意义截然不同,单就参加峰会就已引发广泛关注,如若改去观摩阅兵,西方舆论的压力只会进一步增大。
再从印度国内的舆论环境来判断,莫迪不出席阅兵也有充分的逻辑。解放军的整齐方阵与高水平装备,往往与印度的军力形成强烈对比,若让国内媒体把阅兵现场画面完整呈现,难免引发对本国产业与国防自信的质疑,甚至影响到民众的情绪。
若莫迪真的出席阅兵,印度主流媒体的现场直播势必成为焦点,一旦被广泛观看,恐怕会在国内引发对军事能力与国防自信的敏感讨论。毕竟印度长期自诩是大国,但军事能力与区域影响力的现实差距,常常让阅兵成为一个容易“出丑”的场景。
就历史维度而言,九三阅兵原本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设。那时印度还处在英国殖民时期,尽管对战争有贡献,但大多荣誉被记在英国等盟友的名下,因此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相对有限,自然也就少有参加此类大型阅兵的热情。
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,莫迪的“选择性出席”其实并不难理解。用一句话概括,就是既怕得罪美国,又怕丢了面子,但同时又希望通过有限的参与来争取更多的利益与影响力。
归根到底,印度在中美之间的周旋心态仍未改变,既想借力提升自身地位,又不敢彻底撕裂与美国的关系,难免在自主性与自信之间摇摆不定。正如人们常说的,伸手不打笑脸人。印度对莫迪这次访华也展现出一定诚意,关键在于他口中的“药方”究竟是什么:只要不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,双方的关系还是有希望取得积极进展的。
毕竟,长期对峙对任何一方都不是好事,求同存异、在分歧中寻求共同利益,才是国与国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。若这次访华能够迈出实质性步伐,既稳住边境合作,又拓展经贸与科技交流,那么中印关系的未来或许会迎来一个更稳健的阶段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